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档案里的晋城故事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档案里的晋城故事
一张照片定格上党梆子的“高光时刻”

在晋城市赵树理文学馆展出的一张老照片,记录了上党梆子的“高光时刻”。1962年,由人民作家赵树理精心改编的上党梆子传统戏《三关排宴》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。当年4月,演员们完成拍摄任务,由长春返程途中经过北京,在中南海国务院小礼堂为周恩来、朱德、李先念、乌兰夫、罗瑞卿、包尔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,受到好评。演出结束后,李先念、乌兰夫、罗瑞卿与赵树理以及上党梆子名家郭金顺、吴婉芝、郝聘之等人亲切合影。

上党梆子是太行山上土生土长的剧种,诞生于明末清初,声腔特色鲜明,风格高亢激昂,兼有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。流行于山西东南部,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盛行,称为上党宫调。1954年被正式命名为上党梆子,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是这片土地上最有人气的文化艺术形式。

赵树理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民作家。他从小痴迷家乡戏曲,酷爱上党梆子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就改编传统剧目宣传动员抗日,深受群众喜爱。1956年至1961年期间,赵树理多次参与修改传统剧目《三关排宴》的剧本,倾注了大量心血,经过修改后的剧目十分成功,成为上党梆子经典保留剧目,60多年来,《三关排宴》演员爱唱,观众爱看,每年至少演出50多场,经常代表上党梆子参加全国各地的汇演。

在《三关排宴》的鼓舞下,上党梆子人才辈出。1985年晋城建市后,上党梆子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,涌现出吴国华、张爱珍、张保平、陈素琴、杜建平等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,成为晋城的文化符号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,全市广大宣传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,围绕中心服务大局,发扬优良传统,文化文艺工作百花盛开。上党梆子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,先后创作了《郝经》、《程颢书院》、《太行娘亲》、《长江支队》等优秀剧目,推出了《申纪兰》、《沁岭花开》等紧密贴近现实、贴近时代的剧目,上党梆子大型现代戏《太行娘亲》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,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。

上党梆子在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提升,逐步探索出地方小剧种走向全国的“晋城样本”,并带动晋城文艺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,极大地丰富了全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尤其是2021年,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,结束了晋城长期无本级大剧院的历史,助力晋城成功跻身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。

伴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通,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起步,“百村百院”开门迎客,阳城、泽州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中国·山西(晋城)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我市,全市文化文艺与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气象更新。

文化之光映照新时代的晋城,不仅是一幅风光旖旎的“画”,更是一部博厚悠远的“书”,翻开书卷的晋城人,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,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道路上,大笔续写一个又一个辉煌新篇章。

 
 
版权所有:山西晋城档案局 备案号:晋ICP备16004748
地址:山西省晋城市文博路三馆大厦档案馆 电话:03562031467

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433号